7月17日消息,据最新报道显示,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目前在轨稳定运行的卫星数量已超过900颗,这一数字使中国稳居全球在轨卫星数量的第二位。
根据卫星跟踪网站Orbiting Now提供的数据,全球范围内正在运行的卫星总数已达到10257颗,而美国作为领头羊,其在轨卫星数量虽然具体数字说法不一,但普遍估计超过5000颗,显示出其在航天领域的主导地位。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的地面移动通信系统覆盖的人口已经超过 70%,但是受制于技术和经济因素,它只覆盖了 20% 的陆地面积。而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目标,是要满足空、天、地一体全球无缝覆盖,随时随地提供安全、可靠的通信服务,哪怕是在高山峡谷风雨交加的恶劣环境下。
天通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覆盖区域主要为中国及周边、中东、非洲等相关地区,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分海域。它设计的用户容量可以达到 50 万以上。
各大厂商都推出了自家支持卫星功能的旗舰手机,中国电信也率先推出了依托天通卫星的手机直连卫星通信服务。
目前,基于卫星通信、遥感、导航定位等空间基础设施,中国航天已经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体系。国内多个导航地图供应商已经切换为北斗优先定位,日均使用量超过了 6000 亿次。
随着卫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卫星市场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以往,一颗卫星的生产最少需要半年以上时间。我国卫星研制的主要单位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就通过创新设计、流水线制造,把原来 6 个月的卫星生产周期,压缩到了 20 天出头。
7月12日消息,在最新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69/SC3的会议上,一个重要的决策得到了全球的关注。会议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举行,聚集了来自法国、德国、日本等13个国家的专业人士与观察员。
经过深思熟虑和广泛的讨论后,与会者一致投票支持由中国主导的关于《应用自动驾驶模式的运营规则导则》的特别工作组项目提案。
作为ISO/TC269/SC3在中国的技术桥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标准计量研究所积极担当,不仅搭建了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更精心组织了一支由铁四院资深专家挂帅、标准计量研究所专家担任秘书,并汇聚了通号所、通号设计院等多家单位精英的特别工作组(AHG)。
《应用自动驾驶模式的运营规则导则》直击当前世界铁路技术前沿的自动驾驶领域,其研究范围横跨中国、欧洲、日本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干线铁路自动驾驶实践。
项目深入剖析了自动驾驶模式对铁路运营核心要素(包括岗位配置、作业流程、责任划分等)的深远影响,并据此提炼出宏观运营规则编制的纲领性指导原则,为全球铁路自动驾驶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蓝本。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自动驾驶铁路干线的运营版图上,中国已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截至目前,全球自动驾驶铁路干线总运营里程约为923公里,其中中国独占鳌头,贡献了68%的总里程及97%的客运里程,彰显了中国铁路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卓越成就。
从2016年珠三角城际铁路率先实现时速200公里的自动驾驶,到2020年京张高铁震撼全球的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突破,中国铁路不断刷新着自动驾驶技术的速度与高度,为全球铁路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168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二季度增长4.7%。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上半年,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内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等带来新挑战,但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外需有所回暖、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等因素也形成新支撑。总的来看,上半年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成绩来之不易。
转型提质稳中有进
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是观察经济运行状况的四大宏观指标。
从经济增长看,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1.7万亿元,同比增长5%。从就业看,上半年城镇调查失业率稳中有降,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尤其是二季度以来,失业率稳定在5%。从物价看,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就业收入稳定,市场供需关系有所改善,物价水平温和回升。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其中二季度上涨0.3%;核心CPI基本稳定,同比上涨0.7%。从国际收支看,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21.2万亿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重点产品出口优势巩固,外汇储备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
观察我国经济发展不仅要看增长之“量”,更要看转型之“效”、发展之“质”。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动能转换、结构升级、质效提升。
产业向新向绿转型态势更加明显。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8%,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智能绿色新产品表现亮眼,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催生新的消费场景,直播带货、即时配送等消费新模式不断涌现,带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8%,快递业务量突破800亿件。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提升,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同比增长13.4%,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比重提升;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政策效应持续显现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围绕扩内需、提信心、惠民生、防风险,靠前发力、加快推进一批针对性、组合性强的政策措施,随着各项政策逐步落实落地,政策效应陆续显现,对推动经济稳定运行、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上半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54.8%;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高于制造业投资增速0.5个百分点。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了相关设备生产较快增长,惠及多个重点行业。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引导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对拉动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增长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1%,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
各地区各部门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因城施策,积极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扎实做好保交房工作,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政策效应逐渐释放,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上半年,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19%、25%,降幅比前5个月收窄1.3个、2.9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降幅也有所收窄。从住建等相关部门了解的情况看,近几个月二手房网签面积同比也有所增长,一线城市6月份成交面积环比增长较快。同时,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积极推进,有利于构建房地产市场发展新模式,也为投资扩张增添了动力。上半年,“三大工程”拉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9个百分点。
有关部门统筹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和中央预算资金,合理安排发行、使用进度,推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建设,为推进投资领域提质增量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4%,比全部投资快1.5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2个百分点。
短期波动不改长期向好大势
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7%,增速比一季度有所回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对此要全面地辩证地看,既要看到短期波动之“形”,更要看到长期发展之“势”。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二季度GDP增速回落,其中有极端天气等短期因素影响,也反映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挑战增多,特别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内大循环有待畅通。随着外部环境渐趋复杂严峻,提振国内有效需求、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仍需进一步发力。
“展望下半年,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困难挑战依然不少,但是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归根结底要在推动发展中不断解决。对于这些问题,有关部门有清醒的认识,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不会改变。
从供给支撑看,夏收粮油再获丰收,为推动经济稳定运行、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占比稳步提升、结构不断优化,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增强,既是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一个亮点,也是下半年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
从需求支撑看,世界经济温和复苏,部分主要经济体进入补库存周期,消费电子等行业上行周期有望延续,有利于外需改善。我国居民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需求潜力巨大,有助于带动消费恢复。短板领域、薄弱环节和新领域新赛道投资还有很大空间,“两重”项目加快下达、建设提速也有利于带动投资增长。
从动力支撑看,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成长,有助于对冲下行压力、增强上行动力。新型消费、新基建等领域发展活力也在不断释放。
从政策支撑看,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前期发放的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逐步转化为实物工作量,强化政策统筹、综合施策将持续形成政策合力,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利政策条件。
近日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我国2024年上半年造船业的亮眼成绩,数据显示,中国造船业在三大核心指标上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显示出在全球造船行业的领先地位。
最新数据显示:
2024 年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 2502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18.4%;
新接订单量 5422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43.9%;
截至 6 月底,手持订单量 17155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38.6%,
三大指标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 55%、74.7% 和 58.9%。
在全球 18 种主要船型中,中国有 14 种船型新接订单量位居全球首位。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彦庆表示:“首先还是市场在扩张,市场有这个需求,才能让我们手持订单、新接订单能够不断增长。今年上半年新接订单(占全球)接近 75%,说明中国造船工业还能够继续延续一个增长的态势,这是非常好的消息,反映了我们的市场能力。”
此外,今年前 5 个月,中国造船业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了近 2 倍。1~5 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2532.4 亿元,同比增长 26.3%;实现利润总额 160 亿元,同比增长 187.5%。
今年上半年,我国船舶出口金额保持稳步增长,船舶产品出口金额 206.7 亿美元(当前约 1502.6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85.2%;从月度来看,月均出口达 34 亿美元(当前约 247.1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率保持在 30% 以上,增速位列我国重点机电产品出口的首位。
绿色化转型方面,今年上半年我国造船业新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占国际份额达到 71.7%,并实现了对主流船型的全覆盖。
影音播放
43.65MB
61.71MB
生活休闲
29.35MB
摄影图像
22.20MB
实用工具
6.70MB
学教育婴
0KB
社交通讯
40.14MB
新闻阅读
48.13MB
17.29MB
战争策略
453.99MB
113.55MB
休闲益智
7.29MB
推理解谜
158.11MB
17.09MB
动作冒险
99.46MB
角色扮演
1.22GB
41.41MB
45.43MB
渝ICP备20008086号-1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dzjswcom@163.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77) All Right Reserved
星辰大海:中国在轨卫星突破900颗,稳居全球亚军宝座
7月17日消息,据最新报道显示,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目前在轨稳定运行的卫星数量已超过900颗,这一数字使中国稳居全球在轨卫星数量的第二位。
根据卫星跟踪网站Orbiting Now提供的数据,全球范围内正在运行的卫星总数已达到10257颗,而美国作为领头羊,其在轨卫星数量虽然具体数字说法不一,但普遍估计超过5000颗,显示出其在航天领域的主导地位。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的地面移动通信系统覆盖的人口已经超过 70%,但是受制于技术和经济因素,它只覆盖了 20% 的陆地面积。而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目标,是要满足空、天、地一体全球无缝覆盖,随时随地提供安全、可靠的通信服务,哪怕是在高山峡谷风雨交加的恶劣环境下。
天通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覆盖区域主要为中国及周边、中东、非洲等相关地区,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分海域。它设计的用户容量可以达到 50 万以上。
各大厂商都推出了自家支持卫星功能的旗舰手机,中国电信也率先推出了依托天通卫星的手机直连卫星通信服务。
目前,基于卫星通信、遥感、导航定位等空间基础设施,中国航天已经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体系。国内多个导航地图供应商已经切换为北斗优先定位,日均使用量超过了 6000 亿次。
随着卫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卫星市场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以往,一颗卫星的生产最少需要半年以上时间。我国卫星研制的主要单位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就通过创新设计、流水线制造,把原来 6 个月的卫星生产周期,压缩到了 20 天出头。
中国引领铁路创新,主笔全球首份自动驾驶ISO标准制定
7月12日消息,在最新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69/SC3的会议上,一个重要的决策得到了全球的关注。会议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举行,聚集了来自法国、德国、日本等13个国家的专业人士与观察员。
经过深思熟虑和广泛的讨论后,与会者一致投票支持由中国主导的关于《应用自动驾驶模式的运营规则导则》的特别工作组项目提案。
作为ISO/TC269/SC3在中国的技术桥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标准计量研究所积极担当,不仅搭建了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更精心组织了一支由铁四院资深专家挂帅、标准计量研究所专家担任秘书,并汇聚了通号所、通号设计院等多家单位精英的特别工作组(AHG)。
《应用自动驾驶模式的运营规则导则》直击当前世界铁路技术前沿的自动驾驶领域,其研究范围横跨中国、欧洲、日本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干线铁路自动驾驶实践。
项目深入剖析了自动驾驶模式对铁路运营核心要素(包括岗位配置、作业流程、责任划分等)的深远影响,并据此提炼出宏观运营规则编制的纲领性指导原则,为全球铁路自动驾驶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蓝本。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自动驾驶铁路干线的运营版图上,中国已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截至目前,全球自动驾驶铁路干线总运营里程约为923公里,其中中国独占鳌头,贡献了68%的总里程及97%的客运里程,彰显了中国铁路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卓越成就。
从2016年珠三角城际铁路率先实现时速200公里的自动驾驶,到2020年京张高铁震撼全球的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突破,中国铁路不断刷新着自动驾驶技术的速度与高度,为全球铁路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中国经济半年报: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
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168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二季度增长4.7%。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上半年,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内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等带来新挑战,但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外需有所回暖、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等因素也形成新支撑。总的来看,上半年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成绩来之不易。
转型提质稳中有进
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是观察经济运行状况的四大宏观指标。
从经济增长看,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1.7万亿元,同比增长5%。从就业看,上半年城镇调查失业率稳中有降,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尤其是二季度以来,失业率稳定在5%。从物价看,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就业收入稳定,市场供需关系有所改善,物价水平温和回升。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其中二季度上涨0.3%;核心CPI基本稳定,同比上涨0.7%。从国际收支看,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21.2万亿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重点产品出口优势巩固,外汇储备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
观察我国经济发展不仅要看增长之“量”,更要看转型之“效”、发展之“质”。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动能转换、结构升级、质效提升。
产业向新向绿转型态势更加明显。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8%,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智能绿色新产品表现亮眼,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催生新的消费场景,直播带货、即时配送等消费新模式不断涌现,带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8%,快递业务量突破800亿件。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提升,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同比增长13.4%,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比重提升;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政策效应持续显现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围绕扩内需、提信心、惠民生、防风险,靠前发力、加快推进一批针对性、组合性强的政策措施,随着各项政策逐步落实落地,政策效应陆续显现,对推动经济稳定运行、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上半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54.8%;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高于制造业投资增速0.5个百分点。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了相关设备生产较快增长,惠及多个重点行业。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引导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对拉动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增长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1%,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
各地区各部门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因城施策,积极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扎实做好保交房工作,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政策效应逐渐释放,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上半年,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19%、25%,降幅比前5个月收窄1.3个、2.9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降幅也有所收窄。从住建等相关部门了解的情况看,近几个月二手房网签面积同比也有所增长,一线城市6月份成交面积环比增长较快。同时,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积极推进,有利于构建房地产市场发展新模式,也为投资扩张增添了动力。上半年,“三大工程”拉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9个百分点。
有关部门统筹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和中央预算资金,合理安排发行、使用进度,推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建设,为推进投资领域提质增量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4%,比全部投资快1.5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2个百分点。
短期波动不改长期向好大势
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7%,增速比一季度有所回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对此要全面地辩证地看,既要看到短期波动之“形”,更要看到长期发展之“势”。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二季度GDP增速回落,其中有极端天气等短期因素影响,也反映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挑战增多,特别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内大循环有待畅通。随着外部环境渐趋复杂严峻,提振国内有效需求、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仍需进一步发力。
“展望下半年,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困难挑战依然不少,但是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归根结底要在推动发展中不断解决。对于这些问题,有关部门有清醒的认识,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不会改变。
从供给支撑看,夏收粮油再获丰收,为推动经济稳定运行、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占比稳步提升、结构不断优化,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增强,既是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一个亮点,也是下半年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
从需求支撑看,世界经济温和复苏,部分主要经济体进入补库存周期,消费电子等行业上行周期有望延续,有利于外需改善。我国居民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需求潜力巨大,有助于带动消费恢复。短板领域、薄弱环节和新领域新赛道投资还有很大空间,“两重”项目加快下达、建设提速也有利于带动投资增长。
从动力支撑看,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成长,有助于对冲下行压力、增强上行动力。新型消费、新基建等领域发展活力也在不断释放。
从政策支撑看,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前期发放的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逐步转化为实物工作量,强化政策统筹、综合施策将持续形成政策合力,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利政策条件。
2024上半年我国造船业成绩斐然:新接订单全球占比超七成,持续领跑行业前沿
近日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我国2024年上半年造船业的亮眼成绩,数据显示,中国造船业在三大核心指标上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显示出在全球造船行业的领先地位。
最新数据显示:
2024 年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 2502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18.4%;
新接订单量 5422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43.9%;
截至 6 月底,手持订单量 17155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38.6%,
三大指标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 55%、74.7% 和 58.9%。
在全球 18 种主要船型中,中国有 14 种船型新接订单量位居全球首位。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彦庆表示:“首先还是市场在扩张,市场有这个需求,才能让我们手持订单、新接订单能够不断增长。今年上半年新接订单(占全球)接近 75%,说明中国造船工业还能够继续延续一个增长的态势,这是非常好的消息,反映了我们的市场能力。”
此外,今年前 5 个月,中国造船业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了近 2 倍。1~5 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2532.4 亿元,同比增长 26.3%;实现利润总额 160 亿元,同比增长 187.5%。
今年上半年,我国船舶出口金额保持稳步增长,船舶产品出口金额 206.7 亿美元(当前约 1502.6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85.2%;从月度来看,月均出口达 34 亿美元(当前约 247.1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率保持在 30% 以上,增速位列我国重点机电产品出口的首位。
绿色化转型方面,今年上半年我国造船业新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占国际份额达到 71.7%,并实现了对主流船型的全覆盖。
影音播放
43.65MB
影音播放
61.71MB
生活休闲
29.35MB
摄影图像
22.20MB
实用工具
6.70MB
学教育婴
0KB
社交通讯
40.14MB
新闻阅读
48.13MB
学教育婴
17.29MB
战争策略
453.99MB
战争策略
113.55MB
休闲益智
7.29MB
推理解谜
158.11MB
休闲益智
17.09MB
动作冒险
99.46MB
角色扮演
1.22GB
休闲益智
41.41MB
动作冒险
45.4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