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IT知识 > 三星于2015年8月推出当时全球容量最大的任何类型的单个存储设备16 TB SSD

三星于2015年8月推出当时全球容量最大的任何类型的单个存储设备16 TB SSD

发布时间:2024-07-28 01:13:04 作者:电子资源网 阅读:11次

2015年8月,三星宣布推出16 TB SSD,这是当时世界上容量最大的任何类型的单个存储设备。它基于12Gb / s串行连接SCSI(SAS)接口,用于企业存储系统。由于PM1633a的尺寸为2.5英寸,因此与标准的3.5英寸存储驱动器相比,企业存储管理器可以在标准19英寸2U机架中安装两倍的驱动器。

三星于2015年8月推出当时全球容量最大的任何类型的单个存储设备16 TB SSD

扩展阅读

严格来说,这款硬盘的容量是15.36TB,三星标注的是“约16TB”,是目前世界上容量最大的硬盘。

PM1633a中所用的是三星近期才发布的256Gb(32GB)NAND闪存颗粒,数量多达500个,整整堆了48层,还是相当强悍的。也正因如此,这块硬盘比普通笔记本中的2.5寸硬盘要厚一倍。

PM1633a SSD的随机读取和写入速度分别高达200,000和32,000 IOPS,并提供高达1200MB / s的顺序读取和写入速度。

随机读取IOPS性能约为SAS型硬盘的1000倍,而顺序读取和写入速度则是典型SATA SSD的两倍。

三星的高级控制器单元位于新的SSD中,该控制器单元支持12Gb / s SAS接口以及总共16GB的DRAM。三星还使用专门设计的固件,可以同时访问大量高密度NAND闪存。

固态硬盘 vs. 传统硬盘:谁将主宰数据存储的未来?

固态硬盘铺货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不过目前主流装机依然都是选购传统的机械硬盘,而对于固态硬盘则多数出现在高端配置装机中,由于目前固态硬盘容量较小,价格高,因此导致目前主流用户选用的少,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固态硬盘逐渐成为主流也是趋势。下面我们来介绍下固态硬盘的好处以及固态硬盘和普通硬盘的区别。

固态硬盘和普通硬盘的区别

1. 固态硬盘启动快,没有电机加速旋转的过程。

2. 固态硬盘不用磁头,快速随机读取,读延迟极小。根据相关测试:两台电脑在同样配置的电脑下,搭载固态硬盘的笔记本从开机到出现桌面一共只用了18秒,而搭载传统硬盘的笔记本总共用了31秒,两者几乎有将近一半的差距。

3. 相对固定的读取时间。由于寻址时间与数据存储位置无关,因此磁盘碎片不会影响读取时间。

4. 基于DRAM的固态硬盘写入速度极快。

5. 固态硬盘无噪音。因为不像普通硬盘那样有机械马达和风扇,工作时噪音值为0分贝。某些高端或大容量产品装有风扇,因此仍会产生噪音。

6. 低容量的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在工作状态下能耗和发热量较低,但高端或大容量产品能耗会较高。

7. 固态硬盘内部不存在任何机械活动部件,不会发生机械故障,也不怕碰撞、冲击、振动。这样即使在高速移动甚至伴随翻转倾斜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笔记本电脑发生意外掉落或与硬物碰撞时能够将数据丢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8. 固态硬盘工作温度范围更大。典型的硬盘驱动器只能在5到55摄氏度范围内工作。而大多数固态硬盘可在-10~70摄氏度工作,一些工业级的固态硬盘还可在-40~85摄氏度,甚至更大的温度范围下工作。

9. 低容量的固态硬盘比同容量硬盘体积小、重量轻。但这一优势随容量增大而逐渐减弱。直至256GB,固态硬盘仍比相同容量的普通硬盘轻。

硬盘使用寿命受多种因素影响

硬盘一般可以使用三年以上,十年也是没有问题的,那么硬盘使用寿命受什么影响?接下来就为大家带来硬盘使用寿命影响因素介绍,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来了解一下。

硬盘使用寿命受什么影响

硬盘使用寿命影响因素介绍

一、突发性断电

在进行读写时,整个硬盘片处于高速旋转状态。若是在此时突然切断电源,就会使得磁头与盘片猛烈磨擦,从而导致硬盘出现坏道甚至损坏。所以在关机时,一定要注意机箱面板上的硬盘指示灯是否没有闪烁,即硬盘已经完成读写操作之后才可以按照正常的程序关闭电脑。

二、震动

硬盘在工作时,一旦发生较大的震动,很容易造成磁头与资料区相撞击,导致盘片资料区损坏或刮伤磁盘,严重导致丢失硬盘内所储存的文件数据。因此,在工作时或关机后主轴电机尚未停顿之前,千万不要搬动电脑或移动硬盘。此外,在硬盘的安装以及拆卸过程中也要小心,防止过分摇晃或与机箱铁板剧烈碰撞。

三、减少频繁操作

若是长时间运行一个程序,这样磁头会长时间频繁读写同一个硬盘位置,从而使硬盘产生坏道。另外,如果长时间使用一个操作系统,也会使系统文件所在的硬盘扇区处于长期读取状态,从而加快该扇区的损坏速度。是安装有两个或以上的操作系统交替使用,以避免对硬盘某个扇区做长期的读写操作。

SanDisk Unveils Groundbreaking SSD with ATA Interface in 1998

SanDisk在1998年发布了第一个带有ATA接口的SSD。

1998年,SanDisk发布第一个带有ATA接口的SSD

展阅读:

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高级技术附件的缩写,ATA是连接硬盘、CD-ROM驱动器和其他驱动器的接口,于1994年5月12日获得批准。在推出SATA(串行ATA接口)后,第一个ATA接口现在通常被称为PATA(平行ATA接口),即SanDisk在1998年发布的SSD的该接口。

ATA接口,一般指IDE插槽,主要用来连接硬盘和光驱等IDE设备的接口,一块主板上至少有两个IDE接口,有主从之分(一个为IDE1,另一个为IDE2),为了方便用户确定,许多主板的IDE接口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来标识。IDE代表着硬盘的一种类型,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人们也习惯用IDE来称呼最早出现IDE类型硬盘ATA-1,这种类型的接口随着接口技术的发展已经被淘汰了,而其后发展分支出更多类型的硬盘接口,比如ATA、Ultra ATA、DMA、Ultra DMA等接口都属于IDE硬盘。硬件接口已经向SATA转移,IDE接口迟早会退出舞台。

1998年,SanDisk发布第一个带有ATA接口的SSD

(SATA接口)

SATA是Serial ATA的缩写,即串行ATA。它是一种电脑总线,主要功能是用作主板和大量存储设备(如硬盘及光盘驱动器)之间的数据传输。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P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由于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得名。S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现时,SATA分别有SATA 1.5Gbit/s、SATA 3Gbit/s和SATA 6Gbit/s三种规格。未来将有更快速的SATA Express规格。

渝ICP备20008086号-1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dzjswcom@163.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77)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