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IT知识 > ARPA's Historic Breakthrough: The Inception of SATNET, Pioneering International Connectivity in 1973

ARPA's Historic Breakthrough: The Inception of SATNET, Pioneering International Connectivity in 1973

发布时间:2024-07-22 18:09:45 作者:电子资源网 阅读:1次

ARPA在1973年部署了第一个称为SATNET的international connection。

1973年,ARPA部署SATNET,这是第一个international connection

扩展阅

1973年底,ARPANET上有37个站点,其中包括一条从加利福尼亚州到夏威夷的卫星链路。

同样在1973年,英格兰的伦敦大学学院和挪威的皇家雷达机构成为第一个连接到ARPANET的internATIonal connection 。

北邮、中国信通院于2020年10月28日建成全球首套5G毫米波OTA端到端性能测试平台

2020年10月28日,IMT-2020(5G)推进组发布,为满足 5G 毫米波测试需求,北京邮电大学和中国信通院紧密合作、共同开发建设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 5G 毫米波 OTA 端到端性能测试平台。

北邮、中国信通院于2020年10月28日建成全球首套5G毫米波OTA端到端性能测试平台

扩展阅读:

平台完成了理论研究、仿真验证、系统设计、硬件搭建、测试集开发和端到端及可靠性验证等多项工作。

在 IMT-2020(5G)推进组组织下,在 5G 增强技术研发试验中,完成了华为、中兴、爱立信等 5G 毫米波基站 OTA 性能测试,以及海思、高通、vivo、一加等公司的 5G 毫米波芯片和终端的 OTA 性能测试。

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多厂商 5G 毫米波 OTA 端到端性能测试,填补了全球产业 5G 毫米波 OTA 性能测试的空白,基本解决了 5G 毫米波发展中 OTA 测试的短板和 “卡脖子”问题,为推动 5G 毫米波产业发展和提升毫米波产品性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邮电大学团队充分发挥在信号处理和信道 OTA 建模方面的研究积累,重点研究 5G 毫米波 OTA 测试原理。

中国信通院团队负责全系统的方案设计论证和开发集成实现,负责测试规范研制和端到端及可靠性验证等工作。

5G 引入了大规模 MIMO 和毫米波等新技术,传统的面向 4G 系统性能和射频性能的测试技术无法支撑 5G 的测试需求。

一是大规模 MIMO 基站端口数量众多,如果全部采用线缆连接的方式,将造成测试效率低下且成本昂贵;

二是毫米波频段射频连接口的衰减十分严重,毫米波基站和终端设备取消了射频连线接口。造成传统的基于射频连线的传导测试方法失效。

为了推动 5G 基站、终端、芯片的技术研究和设备研发,基于 OTA 方式的全新系统测试方法,成为业界公认的 5G 毫米波唯一可行的测试方案,因此急需研究毫米波系统的测试理论、实现方案和关键技术,构建毫米波测试系统,而之前 3GPP 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尚未提出 5G 毫米波 OTA 的标准测试方法,全球各大厂商尚未形成毫米波 OTA 测试的成熟方案。

北京邮电大学团队在研究毫米波 OTA 测试技术中发现主要难点:

一是探头位置选择和权重优化,在充分考虑毫米波波束赋形技术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复现目标信道空间谱为目标的 OTA 信道重构准则,提高了毫米波波束赋形技术特征下的信道复现精度;

二是 5G 毫米波链路的基站和终端因均缺乏射频物理接口必须采用 OTA 方式,提出了基于双暗室的 OTA 信道重构模型,并在平台建设中得以成功应用,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上述成果由北京邮电大学和中国信通院共同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和《IEEE Antennas and Wireless PropagATIon Letters》等相关领域的权威期刊,上述核心算法对 5G 毫米波 OTA 测试平台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5G 毫米波 OTA 端到端性能测试平台于 2020 年初在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建成,投入的平台建设费用超过 3000 万元

。平台具备毫米波全波段暗室、三维可重构探头墙、高精度转台等完善的实验环境,联接 5G 核心网和基站设备,采用高端信道模拟器等先进仪表,全面支持 5G 毫米波主流频段,支持 3GPP 全部毫米波信道衰落模型,支持 5G 基站、终端、芯片等多种形态设备的射频和性能的综合测试。

HTML 2.0震撼发布:开启互联网时代的革命!

HTML是用于创建网页和Web应用程序的标准标记语言。这种格式描述是第一个正式标准化的HTML规范,作为RFC 1866:HTML 2.0于1995年11月由IETF的HTML工作组出版。

1995年11月24日,HTML 2.0发布

扩展阅读:

HTML是用于创建网页和Web应用程序的标准标记语言。这种格式描述是第一个正式标准化的HTML规范,作为RFC 1866:HTML 2.0于1995年11月由IETF的HTML工作组出版。

HTML2.0介绍了在以后版本的HTML中保留的一般结构。一个总体的元素包含一个元素和一个元素,定义了一个HTML文档的两个主要组件。 组件包含文档的可见内容。组件包含文档元数据的强制性元素和可选元素、相关外部资源的链接以及对服务器功能的支持。新的元素作为单个元数据元素的可扩展容器引入,表示为名称/值对。HTML2.0中另一个标准化的新特性是支持允许用户输入和提交数据的表单,从而触发一个操作,例如搜索这个操作。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成为互联网创始节点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于1968年被选为互联网上的第一个节点,并作为网络管理中心。

1968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被选为互联网上的第一个节点

扩展阅读

互联网诞生于1969年,具体生日日期却有两大派别:“9月2日派”认为L.Kleinrock教授实现了两部电脑的连接,即阿帕网的诞生;而“10月29日派”则强调只有两台主机之间实现了通讯,才算是互联网的真正“生日”,我们认同后者。

因特网起源于阿帕网,阿帕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第一节点与斯坦福研究院(SRI)第二节点的连通,实现了分组交换网络的远程通讯,才是互联网正式诞生的标志,当时准确的时间是1969年10月29日22点30分。

以下是《电脑报》在2000年4月17日的一篇文章,回忆了1969年10月29日互联网是如何一步一步诞生的:

据说在1969年9月3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L.Kleinrock教授实验室内,两部电脑成功地由一条5米长的电缆接驳并互通数据,在场大约只有20来人,这天就被视为网络网骨干网络诞生的日子。

若仅根据两部电脑在实验室内互联的资料,便断言互联网络诞生未免使人产生疑惑。要知道,麻省理工学院(MIT)林肯实验室的拉里·罗伯茨(L.Roberts),在他尚未成为“阿帕网之父”前,就曾经主持过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远程联网实验。他成功地将MIT一台TX-2小型电脑,以电话线传输和声音调制方式,连接到千里之外的加州圣莫尼卡,与另一台Q-32大型机实现了远程通讯,时间是1965年10月,只不过没有采用分组交换技术。正是这次成功的尝试,罗伯茨才被调到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主持阿帕网(ARPANet)联网项目,从而催生了互联网络。

上述判断的线索还是正确的:因特网起源于阿帕网,阿帕网UCLA第一节点与斯坦福研究院(SRI)第二节点的连通,实现了分组交换技术(又称包切换)的远程通讯,才是互联网络正式诞生的标志。UCLA联网实验的主持者正是克兰罗克教授,不过,准确的时间是1969年10月29日22点30分。这一过程充满了传奇彩色,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轶闻趣事。

1968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被选为互联网上的第一个节点

克兰罗克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计算机系教授、著名的网络先驱人物。他早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出版过6部著作并发表200多篇关于网络通讯的论文。事实上,克兰罗克甚至比兰德公司科学家P.Baran和英国学者D.Davies等人,都更早提出分组交换的理论。1961年他发表第一篇论文《大型通讯网络的信息流》,1964年他出版第一部著作《通讯网络》,都涉及到分组交换概念。他原也在MIT林肯实验室工作,是拉里·罗伯茨的挚友和网络技术的启蒙老师。罗伯茨把阿帕网第一节点选择在UCLA,与克兰罗克博士在那里主持研究有相当大的关系。

渝ICP备20008086号-1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dzjswcom@163.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77) All Right Reserved